去年以来,自治区政协对标全国政协委员履职“服务为民”品牌,搭建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有事好商量”等平台。
委员们通过创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站、界别委员工作室、委员会客室等建立常态化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履职新平台,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全心服务为民的联系界别群众之路。
解决农民关心的“关键小事”
4月28日,贺兰县金贵镇金贵村的宁夏新起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内一派生机盎然。番茄大棚里,一排排藤蔓整齐排列,密密麻麻的黄色小花点缀枝头,不久后,番茄将迎来结果期。
“在刘老师的保驾护航下,今年的番茄长势良好。”园区副总经理彭长美指着棚里到处可见的红色细绳(迷向丝)和粘虫板介绍,这些看似简单的小物件,是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植物保护科科长、首席专家刘媛为大棚“量身定制”的抗病虫“法宝”――有了它,去年导致大棚绝收的番茄潜叶蛾等病虫害得到了有效防治。
“病虫害没了,产量提升了,节本增效也有了保障。有了刘媛委员这样的技术专家的长期指导,大家的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产业发展也有了更好保障。”彭长美说。
人民政协为人民。2023年8月,宁夏政协专家委员服务“六特”产业工作站成立,分别以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为工作室命名。工作站建立后,自治区、市、县三级政协各产业领域相关专家委员为群众“送技术、送服务、送政策”,常态化联系界别群众,与群众“面对面”,与民意“零距离”。
自此,作为冷凉蔬菜工作站牵头委员的刘媛,每周总会抽出2至3天走进各地的设施温棚,指导农户开展病虫害防治,收集民情民意,想方设法将先进农业技术送到农民身边,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产业健康发展。
农作物怎样高效种植、农药如何科学使用、病虫害怎么识别防治……在刘媛的持续努力下,种植户们遇到的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她所在的工作站也成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连心桥”。
“工作站成立以来,我们结合农民所需和委员所长,充分发挥委员资源特长和专业优势,为群众排忧解难。”刘媛说。截至2023年底,工作站已开展技术服务136次,服务市县区27个,服务基地、农业经营主体等56家,组织培训75场次,培训人数1.5万余人次。
让困境儿童就近就便即享康复服务
“家门口有了便捷温馨的康复中心,每次治疗省了不少心!” “从前做一次治疗得大老远赶到市内,费时费力不说,治疗成本也不低,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治疗,大人孩子都轻松了不少。”在贺兰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带着孩子来做康复治疗的家长们感慨。
走进贺兰县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殊儿童急需的经颅磁刺激治疗仪、VB-MAPP评估管理系统、儿童康复治疗区等仪器和功能室一应俱全,为残疾群众就近康复治疗提供了科学便利的条件。
“经颅磁刺激仪对脑瘫患儿等十分重要,VB-MAPP评估管理系统是用来评估孤独症儿童、语言发育落后儿童语言和学业能力的,这么重要的设备和系统我们之前都没有。”康复中心负责人马利民介绍,贺兰县政协在协商活动中,了解到中心的困难,主动对接多方力量,筹措资金19.5万元购买设备,对接有关部门出资8000元运维费用,保障VB-MAPP评估管理系统开通运转。
有了硬件加持,群众的满意度直线提升。
近年来,贺兰县政协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作为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履职实效的重要途径,在贺兰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政协委员“爱益相随”实践基地,用“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运用“1+6+N”服务体系机制,将部门焦点、帮扶资源向残疾人倾斜,坚持“小切口、大民生”,打通服务残疾人的堵点难点,打通服务残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让老人享受家门口的幸福“食”光
社区食堂如何吃得好、吃得起?运营者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怎么解决?近日,在银川市“优化养老健康服务 推进社区养老餐饮 助推‘银发经济’”双月协商座谈会上,来自市民政局、市场监管局、市政协委员、企业代表、行业专家、社区及居民代表等,围绕小区养老餐饮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展开热烈讨论。
“社区食堂具有公益属性,定价过高无人就餐,定价过低则利润微薄。”
“为降低社区食堂的经营成本、运营成本,在人力成本方面,可以组织社区内待岗、退休、无业人员成为食堂工作人员;在食材成本方面,建议采用集采方式集中定价,降低采购成本;在物业成本方面,应当尽量使用闲置的国有资产来开办社区食堂,在水、电、气、暖等价格上给予优惠。”
“社区食堂可以创新经营模式,通过推出新就业群体优惠套餐、白领套餐、工薪套餐等,来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同时还可以开展网上配餐助餐配送服务。”
……
作为银川市政协探索协商形式的创新之举,双月协商座谈会着眼于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提高议政建言质量,通过以界别为基础、以专题为内容、以对口为纽带、以座谈为方法,把调研、监督与协商融为一体,每两个月就相关议题推进委员与市直相关部门进行定期座谈交流、互动协商、增进共识。协商成果的承办单位要在两个月内反馈办理情况,并通过定期组织开展调研、座谈、走访的方式,跟踪了解协商成果的办理和落实情况,切实推动协商成果办实办好。
筑牢困难群体保护墙
手工编织品、刺绣挂画、串珠手工工艺品……在位于青铜峡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李秋梅委员会客室里,各类精美的手工制品琳琅满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作品”都是出自困难群体之手。
“我的会客室首先是要让老百姓‘走进来’交流,才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吴忠市政协委员、青峡绣女手工编织协会会长李秋梅说,除此之外,她也经常带着手艺“走出去”,走进社区,教那些弱势群体编织技术,让他们有就业机会。
44岁的蒋丽君原来在家全职带孩子,得知这里招募绣女,主动报名来学习。刚开始的工作是协助李秋梅完成订单,赚取手工费,半年后,开始自己创业。“李委员鼓励我们自己创业接订单,这样收入会更高。”蒋丽君说。
非遗车间负责人刘文兵原来是五保户,学到手艺有点收入后,主动要求变成低保户:“我以前因为贫困,不愿意出门。自从来到这里,认识了很多人,变得很快乐。”
“都说我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其实是他们改变了我的人生。”李秋梅说,创业路上没有弱势群体,只要努力去干,都可以用双手创造幸福。
李秋梅委员会客室建立以来,通过“青你来协商 有事好商量”的协商平台,还将小区居民反映最强烈的房屋建设、居民养狗、青少年缺少运动场所、噪声超标扰民等问题列入重点协商事项,问题得到市委和市政府的关注,逐一得到解决,受到了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记者 马 越 见习记者 何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