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棣(右)在家中工作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
《红色摄影史录》,欧博abg一部百余万字千余幅图的巨著,即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的作者,原山西画报社总编辑顾棣,一位刚刚做了心脏大手术的80岁老人,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及生命的重病,仍旧对书做着编辑、补充、考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在中国革命摄影队伍中,顾棣是一个特殊的战士。他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参加工作,却没有拿起相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他和他的战友们,在艰苦的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保护和整理着中国革命战争的形象史料。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保存数万张摄影资料
1943年盛夏,河北阜平乡间土路上。已经在家乡参加革命工作的"红小鬼"顾棣在回家的路上,巧遇当时的八路军晋察冀画报社社长、我国革命摄影事业的开拓者沙飞,两个人边走边聊,沙飞惊奇这个偏僻山村的孩子知道那么多道理,兴趣那么广泛,天资那么聪慧,就记下了他的名字、住址,欧博官网并在第二年把他调到军区开办的摄影训练队学习,结业后留在晋察冀画报社工作。从此,顾棣走上摄影之路。
最初,顾棣一心想上前线,拍摄八路军打鬼子。但是,画报社领导沙飞和石少华安排顾棣做资料工作,并且告诉他,做好摄影资料的保护和整理,是一项与上前线拍照同样重要的革命工作。
晋察冀画报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中第一个画报社。画报社领导非常重视摄影资料工作。在画报社建立之初,就设立专门机构保存管理摄影资料。1943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画报社立即成立了保护底片的小分队,沙飞明确提出"人在底片在,人与底片共存亡"的口号。在反 "扫荡"的战斗中,为了保护记录抗日战争的珍贵底片,画报社的9名同志英勇牺牲,沙飞身负重伤,欧博险些截去双脚。当顾棣了解到这一切,深感责任重大。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国民党发动内战,时驻张家口的晋察冀画报社不断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轰炸,画报社从张家口向河北阜平转移。沙飞把保护底片的任务交给了顾棣。顾棣冒着国民党飞机轰炸的危险,到离驻地六七里远的地方,找匠人打制了8个铁皮盒,将上万张底片装在里面,然后装入木箱。顾棣和他的战友们翻山越岭,日夜兼程,躲过空中敌机轰炸扫射,躲过地上土匪出没抢劫,终于把底片安全护送到目的地。
1946年冬,驻在阜平花沟掌村的晋察冀画报社遭遇了一次火险,顾棣和方弘、吴群、潘力模等几位同志不顾一切,冲进燃烧的房子,在浓烟中先抢出底片,而后再抢出画报、照片和其他物品。结果底片安然无恙,欧博娱乐部分画报和照片被烧毁。
1948年6月,驻在平山孟岭的画报社突遭敌机空袭,上百枚重磅炸弹在附近爆炸,敌机上的机枪俯冲着疯狂扫射。顾棣和资料组的刘克己、李文芳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将底片抢运到事先挖好的地洞里。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把数万张记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摄影资料安全完整地保存下来,带到新中国,是顾棣和他的战友们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是他们为子孙后代做的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是顾棣面对牺牲的、健在的前辈和战友们深感安慰的事情,也是顾棣一生引以为豪的事情。如果没有这些照片和底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就只能靠口头讲述和文字描述了。
几十年没有停止整理工作
从1947年开始,顾棣和资料组的同志们开始整理画报社保存的数万张珍贵底片。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顾棣边干边琢磨,他先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将全部底片印制出照片,一张底片一张照片互相对应,然后根据画报社编辑科长章文龙编制的分类目录表,对照片进行科学分类和整理,逐步摸索出一套既科学又可行的管理办法。
1949年,华北画报社(原晋察冀画报社、后改为解放军画报社)进入北平,物质条件稍有改善,顾棣就带领着资料组的同志改进照片底片的保存条件和工作方法,对全部底片进行检验,对部分底片进行清洗,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保护底片。
15年的摄影资料工作实践和几十年的不断研究,使顾棣成为中国摄影界公认的娴熟掌握中国革命摄影史料的专家。他太熟悉这些照片了,张口就能说出这一张张照片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甚至哪年哪月刊登在哪个刊物上,甚至照片的题目、编号、存放位置……,被誉为"活资料"。
由于种种原因,战争年代拍摄的照片很多没有准确完整的文字说明。为照片撰写说明、补充说明、考证说明、更正说明是顾棣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停止的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顾棣在整理照片资料时发现缺失文字说明的照片,总是及时查阅画报和文字资料,多方寻找摄影者和老同志,尽可能补充上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挽救了一大批照片资料。新中国成立后,顾棣的工作多次变动,但是他已经把没有文字说明或文字说明有疑问的照片记在了脑子里,利用出差、开会等一切机会,辗转周折寻找当事人知情人。离休后,顾棣自费奔赴各地,拜访了70多位老领导、老摄影家、老同志,亲自到革命遗址、革命烈士纪念馆以及各地历史博物馆查找相关资料,核对画面,确定时间、地点、人物,完成了数以千计的战争年代的照片文字说明的撰写。直到今天,顾老还在一张一张地考证着战争年代留下的那些还需要考证的照片,尽管它们已经所剩不多……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篡改、剽窃、炒作历史照片的恶劣行径。1999年夏天,顾棣为了收集照片资料,在街上买了一套两本《老满洲》,当他看到书中大量移花接木、胡编乱造的老照片时,非常气愤,不顾自己七十高龄且眼疾疼痛难忍,奋起反击。他根据自己占有的大量照片资料,硬是一幅照片一幅照片地考证、核实,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2万多字的文章,对书中150余幅照片说明的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为了更有说服力,顾棣每幅照片都要找出二三个甚至4个例证。顾棣的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撰文赞扬顾棣。
耄耋之年仍在忙碌
顾棣是摄影的多面手。几十年来,他相机不离身笔不离手,随时将自己人生经历的点点滴滴拍下来记下来。
顾棣一生拍摄了六七万张照片,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拍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他拍摄了照片档案工作者在残酷而艰苦的战争年代抢救、保存、整理照片底片的工作情景,成为中国照片档案工作历史上弥足珍贵的形象纪录。
顾棣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总结,从15岁起天天记日记和工作笔记,总计超过1500万字。1989年离休后,他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大量史料,开始了解放区摄影史的研究。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与他人合作撰写编辑出版了《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中国解放区文艺大词典》、《崇高美的再现》及《中国摄影》4部大型书稿,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真实的鲜活的中国革命摄影史料。
如今,耄耋之年的顾老,鹤发童颜,仍旧忙碌在伴随了他一辈子的几百本日记、笔记和一摞摞一柜柜的摄影史料之中,仍旧忙碌在魂牵梦绕了一辈子的照片档案事业上……(蔡毅)
责编:周忠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