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全国首个"媒体运行部" 聚焦新闻中心人性化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5-07 12:28

数千名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演员进入“鸟巢”准备彩排。

广州日报记者陈梦飞经选拔被借调奥组委。

  “萨马兰奇说,媒体特别是文字媒体,是一届奥运会成败与否的最终裁判。”这是被曾经做过记者的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副部长、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徐济成常常引用的一句话。

  据悉,北京奥运会期间,奥组委接待的国际注册媒体人数近2万人,非注册媒体人数预计超过2万人,总数远远超过雅典奥运会的人数。可以说,媒体记者是奥组委最大的“客户”。

  北京奥组委的媒体运行队伍,由600名工作人员和2000多名志愿者组成。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部长孙维佳强调,“这批人员将是奥运会留给中国传媒界一个重要的人才遗产。”

  在北京奥组委的架构中,有一个以往在政府机构中从未出现过的“媒体运行部”――与其平行的才是我们所熟悉的“新闻宣传部”。在奥组委的官员口中,有一个首要的共同原则“善待媒体”――在对待媒体的态度上,中国被认为正在借奥运会展示一个全新的姿态。

  文/本报特派记者 邱瑞贤图/本报特派记者 杜江

  已是傍晚,陈梦飞仍为培训国家体育馆的142名媒体运行志愿者(其中22名是国际志愿者)忙得不可开交。当问起她在奥组委的职务,她会告诉你一个独特的名字:国家体育馆新闻运行副经理。7月27日,该馆的媒体工作区域将正式对外开放,迎接全世界媒体的检阅。

  媒体运行部90%成员来自媒体

  “过去我是记者,到这里我最大的任务就是服务记者。”去年1月份,《广州日报》记者陈梦飞经过重重选拔,被借调到奥组委成为这个临时机构的一员,并被安排进入“媒体运行部”工作。

  和陈梦飞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少。奥组委媒体运行部的成员90%都是从新闻单位招来的记者和编辑或技术人员。徐济成说,这正是因为奥运会的媒体服务早早确定了一条重要原则:“媒体服务媒体”。

  在国内,机构中人们熟悉的是新闻宣传部,但是奥组委偏偏在新闻宣传部之外加了一个“媒体运行部”。

  “我算是改变角色了”。陈梦飞做过多年的体育版编辑,偶尔也需要漂洋过海去采访国际赛事,“享受过别人的服务,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服务,哪些服务是不够的。”

  在2007年1月报到时,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是这个中国机构中第一个媒体运行部的“黄埔一期”。“最早接受培训的有67人,每天都集中在奥组委大厦的301房间培训,从此我们互称301同学。”

  这66名“同学”,在奥运会开幕前陆续被分到了北京奥运会的31个场馆,成为各个场馆媒体运行部门的基础力量。

  “我们被培训的服务意识贯穿于每一根神经。”陈梦飞经常会作这样的假设:一个记者在场馆工作到深夜错过了班车怎么办?他工作时笔记本电脑忽然坏了怎么办?

  对于报道体育赛事,最重要的就是与时间赛跑,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为了缩短记者在场馆间周转的“第一时间”,有不少新招数。比如在拥有鸟巢、水立方和国家体育馆的中心区内,有专门的穿梭巴士,时间表事先发到记者手中,可随时乘搭。另外,以往记者采访奥运会,每天都要经过几次甚至是十几次的安检。北京奥组委非常周到地做了一个创举――对媒体班车系统采用“封闭区到封闭区”的安检政策,注册媒体记者在乘坐媒体班车之前,只需要经过一次的安检就可全天在各场馆间进出。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