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自我评估、集中答辩、查阅相关证明资料、结果认定、社会公示等程序,省民政部门公布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名单,丹徒区榜上有名,这标志着丹徒区乡村地名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乡村地名隐藏着别具特色的故事,传承着家乡的特色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丹徒区民政局结合乡村建设,组织“乡土专家”,会同地名咨询专家和文史学者,聘请专业技术公司,对全区全域地名命名设标现状进行全面排查,统计汇总出全区乡村地名规划1126条,形成相关清单及示意图。经市、区两级地名办的专题论证和部门评审后,提出1101条道路命名建议方案。截至目前,全区“有地无名”地名475处,已优化调整“现有道路”起止点137条,完成乡村道路命名162条,桥梁命名57座,涵洞命名4座。
在做好乡村地名命名工作的同时,丹徒区斥资设置道路名牌130块,乡村居民点、特色农业园等地名标志88块,做到“有地就有名、有名就有牌”。在辖区各镇内主干道推行“二维码路牌”,设置特色乡村居民点地名标志62处,打造融乡土气、时代感、文化性于一体的现代乡村地名景观,以此助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擦亮美丽乡村地名特色“名片”。
丹徒历史悠久且人文积淀深厚,该区将已消失的富有文化内涵的老地名“高峰”“黄天荡”“忠武”等,移用或扩展派生到新命名的道路、居民点、桥梁等名称上,让历史悠久、具有中华优秀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老地名“活起来”。目前全区共有3个省级、10个市级、11个区级地名文化遗产,2个省级、7个市级、30余个区级红色地名。
此外,丹徒区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采集核实增补国家地名数据库数据,各镇村信息采集员依托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自主上传广场、村邮站、纪念碑、度假村、农家乐、企业等兴趣点1705条,并将核实的437多条信息增补进国家地名数据库,有效密织了乡村地名网。全区还以地名为纽带,以“吃、住、行、娱、购、游”六个方面为切入点,构建了“地名+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将景区地名标准化上图,提升了旅游资源的整体竞争力,推动了乡镇旅游经济的发展。
丹徒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区民政局将根据上级要求,总结推广“乡村著名行动”工作经验,让乡村地名及其标志的广度、密度、精细度适应乡村治理需要,标准地名信息在各领域规范使用,进一步提升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