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9日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到成为“大先生”,从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到弘扬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成为广大教师躬耕教坛、自我完善的方向引领。
教育家精神的内在意蕴
理解教育家精神,首先应探析教育家精神的根源,即思考何谓精神?何谓教育家?何谓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相较于其他精神而言,有何共性与特性?马克思认为,精神是社会的产物,他把自我意识作为劳动实践的一个环节,更加强调客观世界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精神的生成并非一个单纯的理性客观化的抽象思辨过程,人在客观世界通过具体劳动实践而获得的生命体悟也不可或缺。马克思通过“劳动实践”建立起客观世界与主观精神的桥梁,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路径高度契合。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与精神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起内在关联。从教育精神层面洞悉教育本质,可以理解为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提升劳动实践能力以及人对客观世界的生命体悟,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即生成,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辞海》释:“家”即“经营某种行业,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有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对于教育家的普遍解释概括起来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即从事教育工作,具备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且具有较大成就与影响的人。
首先,教育家应是有学识、有思想的师者,能够洞察教育的本质并产生深刻的教育理论,能够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理论与实践贡献,并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其次,教育家应是师德品格的集大成者,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正向引导。最后,教育家应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实践家,能够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提炼教育思想、在实践中检验教育理论。教育家在从事教育实践活动、追求教育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集体人格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起源于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本质与精神本体的结合,贯穿教育家的教育价值秩序与教育行为规约各个方面。这一集体人格的精神特质即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这一论述既源于历代师者躬耕教坛的传统赓续,又立足于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时代拓新。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体现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中。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把服务党、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作为最高追求,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在立身从教、育才造士的教育信仰中。潜心“躬耕教坛”,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将教育与个人前途、家国命运结合起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筑牢教育强国之根基。体现在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育人格局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教书育人中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道德情操是教育家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体现在师德品格的修养上。教育家要以德行滋养风气,胸怀天下为公的关切,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准则,引导学生守正道、求真理,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体现在培根铸魂的育人情怀中。教育家要能够站在“集体的人”的利益上成就“大我”,立于艰苦环境而不失坚守,安于清贫生活而不失追求,去示范教育人格的高尚与纯粹。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人民教育家于漪说:“教育从来不是结果,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其独到的智慧、学识与方法为学生成长引路,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种育人智慧首先以扎实学识和厚重学养为基础。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过硬的教学能力,能够对所教内容全面把握;二要具备鉴古知今、承前启后的知识视野,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这种育人智慧的核心在于启智润心、传道授业的生命追求。成为崇高理想的“言传者”和高尚道德的“身教者”,才能够启迪智慧、滋养心灵,促进学生生命成长。这种育人智慧的关键在于善喻博喻、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正如《学记》所指出的“善喻”、“博喻”之道。喻,即启发、晓谕。在育人过程中,教育家要能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道理并深入思考,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因材施教。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躬耕”,一是突出“亲自”,需要身体力行地去教,是一种行动上的坚守。二是突出“耕耘”,需要言传身教地去影响,是一种态度上的坚定。强国建设需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不辍之师。这种躬耕态度首先表现为“求是”精神。“求是”精神起于至诚,至诚则贯穿于做人、做学问、做事始终。踏实做学问,以追求真理、传播真知为己任,将自己博学笃思的所学所获凝练为自己的思想主张。其次,体现在终身学习的践行上。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指出,“教育的生命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的理想路径就是终身学习,随时结合社会发展汲取新知识,持续调整、优化自己的概念框架。最后,体现在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气魄中。要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勇担使命,以满腔热情当好新时代教育长征路上的开拓者。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孔子曰:“仁者爱人。”“爱人”是一种仁人的博大情怀,师爱的最高境界是仁爱。教育家既是“人师”,也是“仁师”,用大爱浇开生命之花,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仁爱之心体现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所教的人、所教的内容和所教的方式是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最基本的要求。陶行知以“爱满天下、学做真人”诠释大爱情怀,于漪用生命“红烛”为教育播撒光亮。仁爱之心体现为关爱学生。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灵的开始。爱生方能乐教,才能对教育工作永葆热情。这种大爱以尊重、包容、信任为基础,是一种尊重人格之爱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仁爱之心体现为无私奉献。正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坚定了教育家献身教育的信仰,才能站在“集体的人”的利益上思考。张桂梅攻坚教育一线,无私奉献贫困山区教育事业,让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走进大山,创造出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周易》有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古代传统中,文化有“人文化成”之意,“文”之本质是“人文”,泛指礼仪规范、人文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强调知识内化于个体的生命体验,使知识具有“人文”的性质。“化”是过程、方法,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一个生命以“大我”情怀和“人文”方法去感化另一个生命,在生命的交流与触动中弘扬正道,这是教育家精神的最高境界。这一弘道追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弘扬世界和平发展与人民福祉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以胸怀天下的开阔视野和天下大同的理想格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路径
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凝聚成一个简明凝练且内涵丰富、逻辑严谨且层次有序的整体,共同诠释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拥有教育家精神是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前提,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以教育家为榜样,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执教的理想与追求,逐渐成长为具有教育家精神特质的教育家型教师。
教育家精神要在言传身教中践行。“以身示范”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学生天然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关系。言传身教作为一个统一体,具备知识传授、道德示范、人性感化等特点。广大教师要在教书育人的言传身教中践行教育家精神,以精深的学养积累、过硬的专业能力做学生学习的知识引导者,将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融入教书育人的言行。时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教之教”胜于“教”,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感染学生,做学生学品与人品的养成者。
教育家精神要在实践活动中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无数教育家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扎根教学一线、深耕教育实践是成长为教育家的必经之路,其成长过程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广大教师要成为“行动派”,做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深耕教材,旁征博引,以开阔的教学视野引导学生获得真知识、解决真问题;深耕课堂,聚焦学生发展潜质的差异,设计个性化课程与教学;深耕活动,适性扬才,引领学生将视野从书本转向实践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深耕方法,在教学理念与方法上积极探索,形成具有实践创新与推广价值的成果;深耕教研,不断反躬自省,将扎根实践所获得的案例、资源和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论素养,生产有力量的教育知识,做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大先生”。
教育家精神要在教育追求中践行。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书匠,而是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教育家精神要内化于教师的教育追求之中。在至诚报国的“大我”追求中践行,胸怀国家教育事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高质量的教育发展而教、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教、为强国建设而教。教育家精神在师德修养与教育情怀的追求中践行,以教育家精神为人生高标,以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为价值标尺,以仁爱之心接纳包容每一个孩子,为学生负责。在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追求中践行,要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将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应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以追求卓越的思维自觉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努力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