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海口7月6日消息(记者 索迪)7月5日是本次行程的第二天,欧博abg海上阳光甚好,一开门,全身都灌满咸咸的海风和浪声。吃过早饭后,大家轮班去顶层甲板上用望远镜观测海面是否有鲸豚类出现,专业术语叫“目视调查法”。我和同屋的一名记者是第一班岗,早上6时55分就到甲板上观测。
在漫长的等待中,会遇到成群结队的红脚鲣鸟,追逐我们的船,欧博官网陪伴我们前行。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称“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研究员、航次首席科学家李松海在闲余之时就会为我们“讲海”,讲他看过的世界各地的海。他说,南海的海是非常美的,海况好的时候可以看见水下游动的动物,而鲸豚动物的生存状况也是检测海洋环境是否良好的一项重要指标。也许是名字里带个“海”字,他注定这辈子要和大海作伴。每每讲到大海,他眼里都放着光。
海面上的红脚鲣鸟(央广网发 张丽芸 摄)
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研究人员刘明明向大家介绍,今天海域的观测条件还算不错,欧博二到三级的海况。虽然行驶船已在“海棠”的活动区域,但是“追鲸”,你得认真地盯着,寻找它们呼吸时候喷出来的微小气柱。
李松海观测海面情况(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鲸和人一样是哺乳类动物,无法长时间待在水下,氧气耗尽时候,就要浮到水面换气,就是我们与鲸接触的最佳时机,欧博娱乐但是喷出的气柱视觉上很像浪花,不易辨认。
为什么有人专门“追鲸”呢?因为真的要拼命追,才能短暂地与它相处几十秒。潜水员“黑皮哥”笑着说:“追鲸,可比追女生难多了。”
李厚超介绍该如何注意到海面上出现短肢领航鲸(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下午1时30分,船长李厚超急匆匆跑到顶层甲板上,问李松海在行驶船的3点钟方向是不是有“大鱼”,李松海马上确认,在离船150米左右,船舷的右方,距离海南岛东侧海岸110海里处,是此行第一次发现短肢领航鲸的族群。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蒲冰梅激动地说:“救助过那么多次搁浅的鲸豚类动物,这是第一次在大海里看见翻腾的、健康的鲸,太震撼了!”
海里的短肢领航鲸群(央广网发 王程龙 摄)
正当大家还沉浸在看到领航鲸族群喷气的喜悦中时,远远的又有几头领航鲸同时跃出海面,所有人都欢呼起来,同时船长开足马力调转方向靠了过去。
蒲冰梅在拍摄短肢领航鲸(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船上的人大多都是第一次在大海中央这样贴近水面看到鲸豚,阳光下闪烁的波光,看着它们美丽的背鳍露出水面,看着它们跃出水面露出肚皮,甚至看到它们露出可爱的脑袋浮窥海面,听到它们吐出气柱的呼吸声音。
大家回看拍摄的短肢领航鲸画面(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一整天,大家都在顶层甲板上守候,为了能够近距离接触到鲸豚类,都忘了疲惫。从下午1时30分到晚上7时,共发现五群鲸豚类动物,四群短肢领航鲸,还有一群糙齿海豚,近200头鲸豚动物。虽然没有见到“海棠”的身影,但是多次发现短肢领航鲸群就证明这里有短肢领航鲸的族群,也进一步证明“海棠”就在我们附近。
海上日落(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晚上7时刚过,海上日落。海风灌满衣服,吹散头发,海浪在伴奏,月光在头顶。此刻,我和同屋的记者拿着笔记本电脑在甲板上写稿,记录今天在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切似幻似真,这是无法复制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