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1 16:08

[摘  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崭新内涵,不断铸就忠诚的基本品质,夯实自身专业根基,提升教师的道德操守,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经师;人师;“大先生”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六个方面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义。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教育强国目标对广大教师的全新要求。教育家精神内涵丰富,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提出的鲜明实践路径, 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涵养自我德行,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与涵养德行的“人师”相统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传道授业解惑:做学有专长的“经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不仅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要引导广大教师加强自身本领,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

1.做“经师”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理想引领方向,信念感召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把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放在了教育家精神内涵的首位,为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强国建设新使命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原则。

教师自古承担着教化万民的责任,在当今则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选择和谋生手段,更具有文明传承的文化意义。从这一角度而言,新时代的“经师”必须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筑牢立身从教的信仰之基,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面对新时代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广大教师要持有坚定的信念,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担当责任,不仅要具备坚定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更要将这一信念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做“经师”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和品德的塑造者。在面对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时,不仅要注重教学手法,更要注重教育艺术。因此,做“经师”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教育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教育,还应该涵盖人文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观念以及全球视野等多方面,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心灵的润泽与价值观的塑造。

育人智慧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育人智慧首要表达为心灵启迪,这意味着教师要用爱与耐心去感悟和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对真知、明理的追求。教师需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帮助其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育人智慧”包涵了因材施教的哲学。教师需深度认识学生的性格、兴趣和需求,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案,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发展与成长。教师还肩负着道德引领的责任,要在专业知识与道德修养上树立标杆,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指导其成为具有高尚品格和社会责任的公民。

3.做“经师”要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成为“经师”的核心要素。“勤学”不仅是累积知识,还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刷新;“笃行”则强调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包括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求是创新”更是提升教育质量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关键。“求是”体现在对知识和事实的严谨态度,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创新”则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开放和创新的思维,鼓励跨学科和多维度的研究,以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人才。

在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环境中,“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集中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上。广大教师要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专注于培养能够支撑国家关键技术的顶尖人才。教育工作者应当以国家战略需要为导向,立足于科技创新和未来发展的前沿,把论文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画卷中,用教育的力量助推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立德立言立功:做涵养德行的“人师”

“经师”是“人师”的基础和前提,而“人师”则是广大教师应努力追求的目标。要引导广大教师做涵养德行的“人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成为“人师”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所谓 “人师”,不仅要在道德行为上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还要能以个人的德行吸引和感染他人,这就是“以身作则”的真正含义。因此,作为“人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在于对学生心灵的深远影响和精神层面的丰富。成为“经师”是教师身份的基础和必需,缺乏这一点,教师便无法有效地授课和解疑。

在今天这个多元价值观交织的社会环境里,教师的角色不仅仅局限于教授知识,更包括道德教育和价值观的塑造,这对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提出了严苛要求。“人师”的角色首先体现在老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上,要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带头弘扬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师”更应常怀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的态度,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标准,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和世人效法的榜样。

2.成为“人师”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作为一名仁慈并愿意奉献的教师,需要具备多重的素质和能力。除了对教育和学科的热爱,更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愿意为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成长不断地付出和奉献。仁慈和愿意奉献的教师往往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教育这个神圣的事业中找到最终的价值和意义。

成为一名仁爱和愿意奉献的教师需要多方面的付出和考虑。这不仅涉及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传授,更涉及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系和理解。仁爱并不意味着溺爱或者放任。一个仁爱的教师会在关爱学生的同时,设定合理的规范和期望,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身的潜力和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一种平衡艺术,既不过于严厉,也不过于宽容。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热爱教学并愿意奉献的教师往往会走进学生的心灵,他们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指导者,更是学生生活中的引路人。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提升和学习,包括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的沟通技巧和相处之道,在教学相长中品味教师独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3.成为“人师”要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教师的责任远不止于课堂教学。作为具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人师”,需要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和主流方向,以实际行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做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要激发他们对全球问题的兴趣和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未来领袖,为全球问题的解决贡献教育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个具有高远抱负和文化涵养的教育者,应该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致力于培养未来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人才,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付出,为实现全球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而作为教育者,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教学,鼓励学生从局部到全球,从个体到社会思考问题。广大教师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交流,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更有力地向学生传递多元文化和全球治理的重要性,使广大学子更愿意投身于这一神圣而艰巨的任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作为一名“经师”,要精通学科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能力。与“经师”角色不同,作为“人师”的任务更为繁重。除了要传授知识,还要懂得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更需要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真正出色的教师应是两者的完美结合,即“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1.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志做理想信念的践行者

作为教师,应该将“经师”的专业素养和“人师”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成为既有高尚人格又具备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者。一方面,需要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成为对信仰忠诚的“举旗手”。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仅要心怀“国之大者”,还要“视野开阔,注重细节”,既要在教书育人方面发挥作用,也要作为“引路人”走在前列。另一方面,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关注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不仅要了解其表面含义,还需理解其深层次的意义,明确其成因以及逻辑推导,自觉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和真诚的实践者。

理想信念是事业之基,只有牢固的信念,才能在重大问题上保持头脑清晰和行动果断,展示出值得信赖、令人敬仰、能力出色的教师形象,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底气。教师的行动和言传身教,不仅塑造下一代,还对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专业出色,更要道德高尚,成为真正能够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大先生”。

2.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勇做学高身正的示范者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要成为有德行和情操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就必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时时处处做学生的示范和榜样。因此,应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树立一个可信、可尊、可仿的示范模板,使学生在“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体中看到一个立德立言的完整人物。

教师要在教诲与引导上起到作用,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学识。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要求教师要有持续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学识基础。这不仅包括专业领域的不断更新和拓展,还应包括对哲学、历史、艺术等多元领域的涉猎与认识。在学术规范性方面要求教师的角色不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还应当承担起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任务。这需要教师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的学术判断,能够在各种学术场合中准确地引用文献,遵循研究伦理,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方法论,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3.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誓做厚德仁爱的秉承者

教师应当用一颗愿意奉献的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和教育工作本身。在任何教育环境中,尊重和关爱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基石。这样的心态不仅能够消除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阻力和问题,还能为整个教育事业添加不少动力和活力。

尊重是对学生个体差异、文化背景、思想观点和成长进程的全面认可。这不仅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还需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持续践行。关爱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细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需求、学术发展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都需要教师的悉心呵护。在教育的全过程,教师要做到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感,甚至用心想和用心做。当教师在课堂上分享知识和经验时,他们同时也在与学生共同成长。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和价值观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能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影响力和责任感,也能从学生的反馈和进步中获得无法言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关爱意味着教师要愿意去倾听,去理解,去激发,去引导。他们应当愿意去了解每一个学生背后的故事,愿意去关注他们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愿意去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

成为一个“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自我修炼,不断地学习与反思,从而达到专业与道德的高度统一。任何一名教师都需要做到“经师”的水平,需要在专业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的见解。而作为“人师”,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教育信念,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和同情心,以及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当然,两者之间存在的平衡也是至关重要的。广大教师应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用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去润泽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敬业和爱心去点亮他们人生的前程。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